談到該不該防治灰霾,社會上有很大的共識;談到如何防治,意見就不那麼統一了。我們生產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總量過大,平時的治理速度又趕不上污染速度,欠下的環境債太多了。灰霾天氣,正是環境對我們的報複。環境不是無情物,人對它好,它也對人好,人欠它的債,它肯定沒有好臉色。我們不想要灰霾,就得善待環境,主動還債。防治灰霾,乃至防治水、土壤污染和生態退化,都是在還債。還債不單要出錢、出力,還得節制欲望,跳出“先污染,後治理”“邊污染,邊治理”的思維,切實轉變生產生活方式,真正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。
  按理說還舊債時不該再欠新債,可現實不是這樣,一些地方環境已經不堪重負,仍在想方設法上馬高耗能、高污染、資源消耗型的項目,仍在侵占山水林田湖;不少人固守粗放生產生活方式,不給生態環境喘息之機,舊債未還,又欠新債。如此這般,積重難返,談何環境改善?
  還債,當然得量力而行。許多人不願意因為治霾影響自己的生產生活,心情可以理解,政府出台政策也應考慮公眾的承受能力。治霾的效果與我們還債的力度成正比,要做好與灰霾長期戰鬥的打算。
  說到底,改善環境質量,是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平衡。以多大的成本償還環境債,決定這一平衡何時實現、持續多久。(摘自《人民日報》,作者武衛政)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治霾,就是在還債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x18dxhi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